1. 首页
  2. 高校动态

访谈特辑丨中国政法大学郭颖教授——“遨游在科研知识的海洋”

内容摘要

研究的方向及2022年获得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内容?

做科研需要哪些能力?或是在心态上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做些什么 / 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主题?

读博、将来在高校任教提前应该做哪些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

Q1:郭老师,请您先介绍一下您研究的方向及2022年获得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内容?

A:我聚焦的领域是“创新研究”,涉及创新管理与创新经济学等。

今年的两项国自科分别聚焦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问题和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管理的问题。

Q2:您发表过很多篇SCI / SSCI / CSSCI的文章,在学术科研领域很有建树。请问您觉得做科研需要哪些能力呢,或是在心态上需要注意什么?

A:主动学习

对于同学们来说,第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做科研不是完成任务,需要探索精神。在英文里我很喜欢一个词是explore,探索是积极主动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需要通盘思考全局驾驭的。可惜很多同学都是把自己当成螺丝钉,只完成老师要求的工作,不去想“为什么要做这些”,”还能做哪些”等等。

踏实钻研

同等重要的是踏实钻研的精神,能坐得住冷板凳。因为科研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也没有时间表,更需要踏实认真努力地工作。这一点说得容易做着难。

其他锦上添花的能力

另外还有很多能力,比如快速学习能力(如何进入一个新领域,熟悉新文献)、交流沟通能力(科研最终都是要交流的,并不是闭门造车)、书面表达能力等等。但是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门槛,如果一名同学踏实勤奋、主动好学,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锻炼的。

Q3:若同学们想要往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 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发表呢?

A:简单说,达到能跟你想发表的期刊的同行可以对话的程度。

边学习,边思考,边尝试 (explore),功夫下够了,自然会有结果。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解决你心目中提出的那个问题,是为了回应每个科研人员自身的那个疑惑。这个问题有解决思路了,呈现出来,表达出来,去跟同行交流一下,自然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也能在科学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如果功夫没下够,是无法开展相应的对话的。想发论文,先看论文,要看高质量的论文,才能知道对方在讨论什么,他们交流的语言和思路是什么。

Q4:除了在学习阶段发表论文之外,准备毕业论文也是我们都会面临的问题。据我们了解,您曾指导过多篇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想请教您如何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主题?

A:学生的毕业论文,建议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

因为老师的科研项目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包括研究思路、数据基础等等,各方面要成熟很多。还有团队的支持,如果师兄弟姐妹都做相关主题的研究,肯定是比自己一个人开展要高效很多。科研一定是团队作战。

Q5:我身边有同学想要读博、将来在高校任教,您可以给这些同学们分享一下经验吗?提前应该做哪些准备?走这条路会遇到哪些困难?

A:尽早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代表作。研究成果是每个学者的“作品”,是判断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准。好的作品是金字招牌。

难点也是乐趣点,就是科学无止境,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个科研人员都有很多的explore的可能。创造性工作的难点和乐趣点是一致的,所以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每篇文章都是一部作品,完成一部作品(电影/论文),作者会非常有成就感,对于作者内心的满足感远远多于那些外部的表征,创作者永远在挑战新的更好的作品。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成名很久的大导演、大科学家,仍然奋战在工作一线。因为这是探索(explore)的乐趣。而且,每一个作品(电影、论文)都会被记录,都会成为人类发展历史的一部分,一砖一瓦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当然,这也是难点,因为一直要努力,探索科学永无止境

 

推荐您关注:
51调剂网:www.51tj.com

原创文章,作者:51调剂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1tj.com/archives/3677

联系我们

021-37567589

在线调剂:

邮件:921733120@qq.com

工作时间:08:30-20:30

QR code